MENU

Catalog

    关于读译作

    February 5, 2018 • Read: 9347 • 18年随笔

    看了下 2017 年读过的书,算上没有读完的,有大概 50 本之多,这也可算是我毕业后阅读最多的一年了。看了下这个书单,发现里面有一大半都是译作,也就是说这一年里,我读的大部分书都是通过国人转述的,怪不得我经常有些别扭的感觉。

    说起译制品,经常被人诟病的就是译制片里的翻译腔,那种用中文说出外国人口吻的腔调,怎么听都让人觉得别扭。这也是为啥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会去选择带字幕的原声片,而也不去看国语配音后的电影,虽然后者似乎看起来更不费力。

    其实这种翻译腔,在书里面也存在,然而我们却无法在书中选择中文字幕。特别是我们读西方的文学,看人物的对话总有种出戏的感觉。比如经常会看到以下类似的话语

    “噢,看看你的样子,我可怜的奥哈尔。”

    我几乎可以从这几句中文中还原出英文的原版,一定是诸如 "Oh, look at you, my poor Ochal" 此类的话语。但是当我们把这几句话用中文读出来的时候,却总觉得不对劲,反正我是没有感受到多少悲伤的情绪。相反此时此刻在我的脑海中,正在上映的是一部欧洲古典歌剧,女高音敞开胸怀,要把这几句话唱出来。

    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我几乎很难被他们的对话感动,我承认我为数不多的几次被感动都是因为一些微小的细节。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问题,因为在欧美文学中,对话占据了很大的篇幅,肯定是因为它很重要,但我却很难从这些对话中捕捉到重要的东西。

    如果你看过伍迪艾伦的电影,应该会更认同我的观点,这个絮絮叨叨的小老头儿把他的电影也搞的絮絮叨叨的,但是我爱他的作品,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。但这可能也是因为电影我可以选择看字幕,我无法想象如果把这些对话用中文絮叨俩小时,我会不会疯掉。。。

    而如果你去看日本的文学作品,往往会进入一种完全相反的境地。对话可能寥寥无几,基本就是简单的几句“哦”,“是啊”,剩下的篇幅就会去交待人物内心无比复杂的心理活动了。比如你去看《1Q84》之类的书,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多到让你觉得这家伙是不是有自虐倾向。。。

    这当然是由民族性格的不同造成的,西方文明更注重表达,你不说出来没人会重视你的意见。而东方文明更加内敛,大家会去解读各自内心的想法,有些话说出来反而觉得怪怪的。

    所以我有时候会突发奇想,要是把欧美的文学按照日本的写法,或者粗暴一点把对话全用 ... 来代替,这样整本书会不会看起来像经过摩尔斯电码加密过一样。而反过来,对日本小说,只保留对话的话,你可能只会看见如下的词语

    "哦"

    "是吗"

    "那好吧"

    "你走吧"

    "嗯"

    哈哈哈哈哈!

   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

    最后编辑于: March 19, 2019